搜索

九曲黄河  曲曲动人

3
发表时间:2024-05-07 06:21来源:西部时报

QQ截图20240506160124.png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下午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从本期起,本报陆续推出《新时代 新格局 新篇章》系列报道。


九曲黄河   曲曲动人

选题策划:张海燕   撰稿:陈 郁   张启杰   田 蹊   关 颖   张碧迁   王 丹   曹学奇   高 娜

曾经,黄河来水来沙量持续减少,流路固化、河床下切,黄河与湿地的水文连通性降低,造成土壤盐渍化,黄河下游重要的生态系统岌岌可危。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西部广大地区深入贯彻、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战略图景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经过一系列修复工程,黄河三角洲重新成为重要的湿地,每年有数百万只鸟儿经由这里迁徙、越冬和繁殖。黄河三角洲保护区鸟类数量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二级保护鸟类65种。

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黄河流域优良水质比例年均上升超5%,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Ⅱ类水质。

青海:强化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

夏日的青海,万物盎然。扎陵湖碧波荡漾,青海湖边万鸟翔集,贵德段黄河水清澈澄碧,北川河湿地杨柳依依……

青海省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联手建设幸福河”,这是青海在黄河流域首届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上的宣言,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遵循并努力践行的理念,更是履行源头责任、保护“中华水塔”的庄严承诺。

2023年,青海坚持抓节水、控取水、减排水。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限制高耗水项目,创建19个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县和819家省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推进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整治,实施城乡排水管网新建、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项目,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14%。

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制定实施《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建设产业“四地”为目标,坚持走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着眼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发挥富光、丰水、风好优势,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全省总装机的90%以上,始终保持全国领先;着眼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推进农牧业提质升级,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着眼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快补齐旅游基础设施、市场监管短板,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互促共赢;着眼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青海将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黄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精神,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发展与安全、区域与流域的关系,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以持续强化河湖长制、奋力建设幸福河湖新成效,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把黄河建设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出青海贡献。

在青海省,多个大中型水电站相继开发,沿黄特色农牧业经济带建设加速推进,乡村旅游也让当地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位于黄河岸边的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美地花田农场”,旅游发展带动了周边8个村800余人就业。

兰措卓玛是团结村村民,也是农场的务工人员,负责除草、修剪花枝等工作。“在这儿干活离家近,还能顾得上家里,一年下来工资能有2万元。”兰措卓玛说。

保护上游生态、为下游送去一河净水,是青海对母亲河的责任和使命。这些年,青海扛起源头责任,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珍稀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加,书写出人依河生、河因人美的“生态答卷”。

四川阿坝 守护黄河文化根脉

黄河流入四川若尔盖湿地后,形成了壮美的九曲第一弯,在川西北高原孕育了厚重的黄河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

近年来,四川省着力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长江黄河文化,将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和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文化品质内涵、增强文旅产业实力。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依托黄河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抢抓若尔盖国家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契机,扎实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截至目前,黄河流域四川段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9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有世界级非遗名录项目3项、四级非遗名录400余项、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0余人;有各级各类非遗基地(工坊)30家。

如何通过文化赋能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阿坝州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发展全域旅游,先后建成雅克大道、黄河风景大道等景观大道,培育红原雅克音乐季、若尔盖黄河大草原文化旅游节等IP,创建41个A级旅游景区,开发“雪山草地、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路5条,弘扬长征精神、厚植爱国情怀。2023年,阿坝州黄河流域共接待游客1594.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19亿元。

阿坝州始终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坚决扛起保护黄河的政治责任,大力实施“若尔盖山水工程”,累计修复生态19.2万公顷,完成394座微型坝建设,封禁14万亩湿地,项目资金执行率全国第一。该工程建成后,每年将新增固碳量4.56万吨、水源涵养量3.33亿立方米,“一核两源六区”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下一步,阿坝州将统筹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切实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升创新转化能力,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甘肃 维护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大河奔涌,九曲连环;万里黄河,气象万千。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入甘南、临夏,穿兰州、白银,在甘肃两进两出。黄河干流甘肃段913公里,占黄河干流总长度的16.7%。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

作为沿黄省份,甘肃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党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凝聚合力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走深走实。

近年来,甘肃省切实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坚持系统谋划,突出规划引领。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级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五组,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在全面构建完成“1+N+X”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为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提供了法治保障。

甘肃省立足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两大重点,协同推进增绿、治水、保土、减污。积极推进实施一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污染治理项目,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出现积极变化。2020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2249.9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强度实现“双降”。黄河流域甘肃段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

围绕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甘肃省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积极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馆,花儿、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甘南扎尕那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大河滔滔,奔流不息。甘肃省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保大河安澜,护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宁夏 打好“四水四定”主动战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要求“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承担重大使命任务,宁夏率先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在系统性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中展现“上游担当”,成为黄河流域第一个与上下游省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省份、全国第一个实现跨省域水权交易的省份。

今年,宁夏在体制机制上持续创新,开展“四水四定”试点,探索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相适应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是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的省份之一,发展主要依赖有限的黄河水。近年来,宁夏探索深度节水控水,以“挖掘每一滴水的潜力”破解“水困”,促进农业节水技术发展和乡村产业多元融合,实现了农作物优质高产、水资源高效利用、农民增收致富。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火集村将2000多亩耕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大田,村“两委”带领村民通过现代化种植经营模式发展蔬菜产业,种植户户均年收入由3万多元增长到近10万元。

谈起增收的秘诀,火集村党支部书记火彦红说,这主要得益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我们这里一勺水要倒成两摊用,以前想大规模种菜是不可能的。现在通过滴灌加覆膜,我们把水滴在菜根上‘锁住’,水省了,产业也发展了。”

为破解水困,精打细算用好每滴黄河水,宁夏在深化用水权改革过程中,围绕用好市场机制,有序有效推动水资源向高效益领域流转。目前,宁夏工农业用水确权已全面完成,共确权工业企业3701家、灌溉面积1058万亩,实现了用水权“总量管控、定额分配、适宜单元、管理到户”。

宁夏还引入定价、入市等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工业用水权有偿取得。目前,33家金融机构开展用水权质押、授信、贷款41笔,共发放贷款6.46亿元,推动水资源向“水资产”转换。同时,宁夏还打通了市县间、灌域间、行业间、用户间和不同期限的水权交易通道,共完成交易330笔、交易水量2.178亿立方米。特别是2023年11月,从四川购得黄河用水权指标1500万立方米,完成了全国跨省域水权交易第一单。

用好黄河水,必须提升水资源配置效率。宁夏加快建设重大水利工程,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工程即将开工,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全线推进,银川都市圈城乡东、中线供水以及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等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宁夏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

东临黄河的贺兰山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山中富藏煤炭、硅石等资源。此前人们大规模无序开采,让这座山伤痕累累,生态功能退化。对此,宁夏持续深入开展贺兰山等山脉生态环境整治,让沿黄地区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好转。

宁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域推进生态总体性保护、系统性治理。在全方位努力下,宁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7年达300天以上,水土流失实现总体逆转,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实现了生态环境由乱到治、由污到净的转变。

内蒙古 搭建“四梁八柱”

黄河流经内蒙古843.5公里,在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与内蒙古拥抱,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是“黄河几字弯”核心地带。蜿蜒流淌的黄河,正见证着内蒙古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铿锵步伐。

黄河长堤风拂柳曳,乌海湖水波荡漾,河套灌区绿色遍野,乌梁素海百鸟翔集,包头黄河湿地曲水环抱,黄河老牛湾天蓝水碧……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搭建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编制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等。“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经过持续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内蒙古黄河流域35个地表水断面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古老的母亲河正在展开美丽新画卷。

内蒙古黄河流域自然景观壮丽秀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遗迹丰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内蒙古尽显责任与担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内蒙古依托多民族文化融合以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交融的特色,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重点培育文化和旅游特色品牌,讲好内蒙古的“黄河故事”,打造北部敕勒川、南部黄河湾两大特色旅游带,建设黄河“几字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文旅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推动内蒙古黄河流域文化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发展。

在内蒙古,黄河流域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完成了流域内503条河流、67个湖泊的管理范围划定工作。近年来,4841名各级河湖长各司其职,累计巡河巡湖30.3万人次。

2022年以来,内蒙古完成3061个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沿黄3公里范围内350个村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经过治理,内蒙古黄河流域35个地表水断面水质明显改善。

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治沙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治沙工人用加压水枪在沙地上冲出直径几厘米、深一米的小洞,随后将树苗快速种进去。通过应用这种“微创气流植树法”,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

经过多年的努力,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的南岸,形成了“绿带锁黄沙”的壮丽景观,有效阻止库布其沙漠扩张,也减少了对黄河的输沙量。

黄河边的盐碱地也正在成为“致富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小滩子村的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里,小鱼小蟹在稻苗间穿梭,“稻蟹鱼共生”的景象令游客难忘。然而在过去,这里是撂荒多年的重度盐碱地。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副总经理乔生说,通过改造,园区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工程,2022年水稻产量达到约65万斤、鱼产量约8万斤、螃蟹产量约1万斤。

黄河落天走东海,大河上下满目新。当前,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努力闯新路、进中游的内蒙古正在把“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战略图景变成美好现实。

陕西 红色圣地的“绿色崛起”

风沙、黄土、羊肚子手巾,裹挟泥沙的黄河,荒芜贫瘠的山岭,满脸沧桑的老乡……

曾几何时,延安总是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

古老的母亲河,似乎也格外怜惜这片贫苦的土地,她缓缓流经这里,用滔滔河水滋养浸润着这片黄土地,更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孕育了黄河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

秉持着这种精神,延安于1999年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25载岁月悠悠。如今,黄河如旧奔流在这红色大地上,然而这里的山川大地早已“换了人间”。

山变绿了。25年来,延安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陕西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移了400公里。

水变清了。如今的延安,每年涵养水源5.95亿立方米,年入黄河泥沙由治理前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10761.5平方公里,年降雨量由不足450毫米增加到550毫米左右,“一碗水半碗沙”早已成为历史。

天变蓝了。延安的沙尘天气由过去的每年27.2次减少到1至2次,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23年的322天,“圣地蓝”成为延安的一张亮丽名片。

人变富了。依托退耕还林的好政策、独特的气候优势和越来越好的生态资源,延安大力发展林果种植业和旅游产业,让昔日面朝黄土、靠天吃饭的陕北农民吃上“生态饭”。

从黄沙漫天到绿荫成林,再从山川着绿到林海生金,25年来,这片红色圣地真正实现了“绿色崛起”。220万延安儿女,正在绿意葱茏的黄河沿岸,绘出更美的春光。

图片提供:文中相关单位


热门阅读
最新推荐
2024-05-17
2024-05-17
2024-05-14
2024-05-07
2024-03-06
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