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部人物|“稀贵金属冶金专家”陈景:服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1
发表时间:2024-06-04 06:30作者:张丽仙

20246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稀贵金属冶金专家、云南大学教授陈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享年89岁。19353月,陈景出生于云南大理一个书香世家,195810月参加工作,1960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我国铂族金属冶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长期奋战在科研、教学第一线,为我国高原湖泊污染治理事业、铂族金属冶金事业、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化学领域到冶金领域

1954年,陈景考入云南大学化学系,在大学中,他徜徉于浩瀚的知识海洋,尽情地汲取着科学的营养。当时,陈景参与了美国诺贝尔奖得主鲍林和苏联学者之间关于苯环问题的争论,并在毕业前写出了他的首篇科学处女作,发表于《化学通报》1963年第二期上。大学期间,他还将“锻炼身体、增长毅力、拓宽知识”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立志要有所收获。

1958年,陈景毕业后被分配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的昆明工作站(现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工作,从事铂族金属冶金分离技术的开发和理论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在铂族金属研究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资源、没有研究,更没有生产。陈景当时负责的是钯和铑基体的制备,这个技术是国际上公认的难题。然而,陈景并没有退缩,而是和同事们一起艰苦攻关,在较短时间内就攻克了难题,填补了国内铂族金属分离提纯技术空白。

20世纪70年代,铂族金属是重要战略金属,在国防安全和工业生产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与庞大需求形成反比的是,铂族金属在我国始终是最紧缺的矿种之一。1978年,陈景参与了为甘肃省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服务的大项目“从二次铜镍合金提取贵金属新工艺”的研究工作,负责提供新的分离提纯工艺。承担起这项国家重点项目后,陈景放弃节假日,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有时夜间还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独自进入戈壁滩中的车间做实验。最终打通整个工艺流程。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陈景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从冶金领域到环保领域

在陈景六十多年科研生涯中,最被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是他和团队“跨界”治理阳宗海。

20086月,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阳宗海突然遭受毁灭性的砷污染,水质从Ⅱ类下降到劣Ⅴ类,湖泊丧失饮用、灌溉等功能,几乎成为“死湖”。大型地表水砷污染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没有有效的技术及经验可借鉴。大型地表水砷污染的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没有有效的技术和治理经验可借鉴。云南省曾在200810月对治理阳宗海砷污染进行全球公开招标,50多家单位前来应标,最高报价达70亿元。即便要价如此之高,在充分认识治理难度后,这些单位纷纷退出。

当陈景得知阳宗海治理困境后,十分着急,他认为阳宗海治理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关系云南乡亲父老的民生福利问题。他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放下从事半个世纪的冶金研究,投入到阳宗海治理研究。

彼时,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将阳宗海湖体砷浓度降到0.050mg/L以下,陈景不服老,决定试试。他多次试验后发现,将三氯化铁喷洒至水体后生成铁砷共沉淀物,再经过一系列相变,污染物就会以矿物的形式,稳定地存在湖底。他将这种方法称为“原位治理技术”。

20097月,他领衔的项目组正式接手阳宗海治理工作。那两年,陈景充满了紧迫感,他们每天用10艘喷洒船分2次在阳宗海地毯式喷洒铁盐溶液,在污染源未完全截断的情况下,全湖砷浓度从劣V类水质的0.128mg/L降低至0.049mg/L,最低时降至0.021mg/L,湖体水质连续保持在IIIII类。

一期任务完成,但未能把阳宗海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Ⅱ类标准,陈景并不满意。20176月,云南大学再次启动阳宗海污染二期治理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原位修复,阳宗海全湖的平均砷浓度下降至0.030mg/L,水质明显好转,达到了地表水II-III类标准,而实际费用仅2900万元。经过6年观察,阳宗海水质一直稳定,除砷新技术和工程应用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我非常满意,因为我们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谈及治理的不易与艰辛时,陈景说是信念支撑着他向前走。

从科研领域到甘为人梯
2005年进入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陈景常说:“不做科研与教研的老师不是合格的老师,不能将科研融入教学的课堂不是合格的课堂,不能满足生产与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是合格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名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陈景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青年学子呕心沥血,甘为人梯。
每年,陈景都会定期参与研究生的《文献与化学化工前沿》及本科生的《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工作,及时更新课程的内容与PPT,将学科新进展、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积极参加课组的教学讨论及学院的教学研讨会等,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出谋划策。他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将科研融入教学,研发了20余个新的实验项目,编写了3本教材和2本实验讲义,主持了国家及省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近10项,获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全国专业技术先进集体”,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陈景读大学时,靠国家的资助才能完成学业,自己功成名就后,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有一年去北京开会,主办方送给老师一个手提包,他提了整整20年,后来拉链坏了,修不好,在学生们的劝说下,才捐到云南大学档案馆,被当作实物保留下来。在获得省委省政府奖励后,第一时间在自己的母校云南大学和大理一中,捐资20万元设立奖助学金,帮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
近几年,陈景总是被人簇拥,家里拜访者络绎不绝。光环之外,陈景说:“我不喜欢被抬高,没把自己看得很伟大。”陈景一生攀越科学险峰,而回顾他近60年来的科研历程,从最初的化学领域到冶金领域,再到环保领域,研究领域的每次改变,都是紧扣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这样的精神品质和大局意识,怎不让人由衷钦佩和赞叹!

图片和视频来源:综合整理

编辑:斯诺

排版:斯诺

审核:文竹


END



实时播报,关注民声      投稿:gaojian@xibunews.com     如有不实,侵权请联系作者



    

真开心!这么好看的你关注了我

来个“分享、点赞、再看”

热门阅读
最新推荐
2024-10-25
2024-10-18
2025-04-30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