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商业航天,下一个万亿赛道

1
发表时间:2024-04-09 05:28来源:西部时报

QQ截图20240408162123.png

本报讯 当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因为太过于“抢手”被央视报道后,人们才逐渐了解到“商业航天”正在越来越多地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

“商业航天”,指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跟供需有关的市场化行为——有机构需要发射自己的“卫星”,就有机构承揽这种业务,把相关载荷送入太空。

从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接单”情况来看,其发射资源处于紧俏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该发射场尚未建成。

但商业航天企业已经开始“预订”发射位置,并就此进行排队。

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也由此成为引发广泛关注的又一个“万亿级赛道”。

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把“商业航天”写入,并将其归于新质生产力框架之内。

这对整个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商业航天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

商业航天作为一种产业,最早出现在美国。

当时,美国政府在发展航天业务时,遭遇了发射费用持续高涨的痛点。

美国政府与美国军工巨头打造的太空发射系统(SLS)项目,2011年启动以来,已经耗资238亿美元(计入通胀指数为275亿美元)。

按照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数据,仅仅建造一枚SLS火箭就需要22亿美元,每次发射费用为41亿美元。

这让NASA捉襟见肘。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尝试在航天发射任务中引入私人公司,以减少成本。同时推动创新。

2011年,NASA为Space X等公司提供了不到3亿美元的合同,正式开始推动火箭发射“私人化”。

从那时开始,以Space X为代表的公司,研发出了可重复利用的火箭,从而大幅降低了航天发射成本。

Space X的“猎鹰9号”火箭,发射一次成本大约在6200万美元左右。

相对于之前SLS高达41亿美元的发射价格,“猎鹰9号”实现了“商业航天发射平权”。

但这还不是全部。

根据Space X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说法,未来要实现一天3次发射“星箭”,每千克发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至200美元——目前单次发射成本约3000美元每千克。

2023年,美国共发射火箭116次,其中98次都来自Space X。

也是在去年,Space X旗下“猎鹰9号”和“重型猎鹰”共96次发射,发射的卫星数量为2514颗,全球占比87%。

这让人们相信,人类可能正在迎来一次有关商业航天的变革。

Space X通过密集发射火箭,打造了低轨卫星网络——“星链”,从而建立了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上网”的目标。

       研发可重复使用火箭,中国商业航天迎头赶上

尽管Space X在商业航天领域建立了显著优势,但中国商业航天也在迎头赶上。

2023年,中国航天共实施67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达155吨,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

另外,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从事商业航天的企业,包括星际荣耀、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等。

2023年4月,天兵科技研制的“天龙二号”液体运载火箭成功首飞。

2023年7月,蓝箭航天成功发射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据了解,液氧甲烷是目前全球商业航天企业公认的未来低成本商业火箭的主流推进剂,Space X的“星舰”使用的也是液氧甲烷发动机。

Space X的发展经验表明,为了降低发射成本,研发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将是必经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天兵科技、蓝箭航天、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都在研发可重复使用的火箭。

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计划今年7月首飞,火箭一子级具备可自主返回、重复使用的能力。

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计划明年首飞,同样定位为大型可复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一子级设计复用次数不少于20次。未来发射成本将下降到每公斤2万元以下,相比目前国内民营火箭每公斤约8万至11万元大幅降低。

此外,东方空间的引力二号、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等也具备重复使用能力。

2024年1月19日,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进行了火箭垂直回收发动机调节能力、控制系统与发动机调推性能的匹配性以及火箭垂直回收的制导控制算法等技术验证。

3月中旬的消息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抓紧研制4米级、5米级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分别于2025年和2026年首飞。

“这几年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关键技术都在一一攻破,目前整体进展还是非常顺利的。”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新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介绍,相比传统的一次性火箭,可重复使用火箭增加了四大类关键技术。一是火箭返回时要让它落得准;二是火箭着陆回收时要接得稳;三是为了满足重复使用要求,怎么让火箭用不坏;四是当火箭需要局部维修保养时,怎样才能修得快。

据了解,航天科技集团去年已完成了垂直起降悬停试验,取得了可复用火箭关键技术突破。

目前,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加快适应商业航天市场的产品开发,突破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推动航天运输系统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同时面向商业航天市场需求,开发YF-209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发动机等产品。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为113272家,同比2022年的87844家,增长了28.95%。

在这其中,43%为火箭制造企业,35%为卫星制造企业。

另外,资本市场也活跃起来。

根据企查查数据,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有133个品牌产品合计完成170起融资,合计披露融资金额超185亿元。

发展商业航天产业,中国有优势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驶入了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

另外,商业航天产业链也获得了极大发展。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火箭总装总测、卫星研发制造、卫星数据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并在北京、上海、西安等传统的航天聚集地形成了产业集群。

商业航天能够获得迅速发展,跟我国制造业体系齐全密切相关。

作为一个制造大国,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并在产品品质、材料工艺、生产成本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

同时,我国目前依然拥有工程师红利,为打造商业航天产业提供了人才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政策更是成为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助推器。

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就联合印发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提出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

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2016年,国务院发布《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国内商业航天的政策逐渐放开。

2019年,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发布《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鼓励商业运载火箭健康有序发展,以进一步降低进入空间成本,补充和丰富进入太空的途径。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这是“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正是在商业航天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应运而生。

我国另一个火箭发射基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也在规划商业航天发射示范区。

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以来,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3840亿美元。

在这其中,卫星产业总收入为2810亿美元,占全球航天产业收入的73%,主要包括卫星制造业收入、发射服务业收入、卫星服务业收入和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等。

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指出,预计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张芳烈)


热门阅读
最新推荐
2024-04-30
2024-04-26
2024-04-23
2024-04-23
2024-04-19
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