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吴天一:雪域高原的守护神1
发表时间:2024-05-17 00:24 1957年,吴天一终于得偿所愿,随着志愿军来到位于平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12医院。1958年,经历了朝鲜战场洗礼的吴天一随部队回调防到青海,为响应当时“大练兵”号召,吴天一被分配至某骑兵连。“我要当一名普通兵。”吴天一说,在骑兵连他获得了“五好战士”荣誉,这为他之后常年在高原“骑马问诊”打下了基础。 一个决心,开创高原医学研究的新领域 20世纪50年代末,大批青年怀着梦想,来到青海建设高原。然而,许多初到青海的内地建设者很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心慌、胸闷、头痛欲裂…… 其中一位志愿军战友让吴天一印象尤为深刻。 至今他仍清晰记得,那位退伍战士不过20多岁,四川口音。被送来时,他呼吸困难,脸色发紫,大口大口白沫从口鼻中喷涌而出……医生们两天两夜没合眼,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在朝鲜,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没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这种怪病,看样子是挺不过去了!”患者离世前的这句话,刺痛了吴天一的心。 此后,这种要命的“怪病”接连出现。吴天一意识到,这不是寻常的肺炎、肺充血症,而是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特发性疾病。当时,国内关于高原医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吴天一暗下决心,要闯一闯这片“无人区”!而这一决心,让他接下来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高原医学研究。 1978年,吴天一与同事共同创建了全国第一家高原医学研究所。为尽快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1979年至1992年,吴天一主持了历时10余年、覆盖10万人的高原病大调查。“每到一个地方,我都问哪里海拔最高?”吴天一说,高原医学研究必须去高、偏、远的地方,不落下一户一人,才能准确掌握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 就这样,吴天一克服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和呕吐等高原反应,骑着马,赶着驮满仪器的牦牛赶着驮仪器和行李的牦牛,饿了吃冻成冰坨的羊肉,渴了喝牧民的奶茶。为了拿到一份珍贵的样本,吴天一常常要一天骑行六七十华里。 在调研途中,吴天一遭遇过六次车祸,留下14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点就戳入心脏。100天后,他又出现在了马背上。在高低压综合舱的人体实验中,吴天一耳膜穿孔;阿尼玛卿山科考,双眼白内障;长期的高原奔波导致患有慢性高原心脏病。但他无畏疾病缠身,凭借着一股韧劲,吴天一走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数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他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作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于2005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为高原病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次挑战,创造高原医学史上的世界奇迹 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严峻考验,这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一大世界性难题,也对高原医学提出了新挑战。 “青藏铁路沿线80%的地方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在这里吸进来的氧气只有海平面地区吸氧量的一半。” 作为医学专家组组长,吴天一带头制定出一系列劳动保护和高原病防治措施,建立了全面科学的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将高原病的自我判断方法写入科普手册,送到每个筑路工人手中。 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青藏铁路5年建设期间,14万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群体高强度作业中,这样的成绩堪称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吴天一也被人们亲切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1981年,年迈的父母希望他前往美国定居,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也向吴天一发出了邀请函,但是,吴天一却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属于中国的青藏高原上。在给父母的回信中,他这样写道:“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这里是我科研的根,甚至也可以说是我事业、生命的根。”几十年里,吴天一扎根雪域高原,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用青春和一腔热忱谱写出了一曲壮丽的生命华章。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编辑:斯诺 排版:斯诺 审核:文竹 实时播报,关注民生。 投稿:gaojian@xibunews.com 如有不实,侵权请联系作者。 来个“分享、点赞、再看” 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https://www.xibunews.com/h-nd-1168.html
文章分类:
文旅
|
2024-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