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人物|新中国“001号博士”马中骐:让梦想成为人生前行的力量2
发表时间:2024-06-02 23:37 ![]() 二次考研,终与名师结缘 时间来到1978年,马中骐在回京探望老师胡宁时,得知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消息,他心中又重新燃起了求学的希望。然而他当时已经38岁,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年龄。 就在马中骐以为机会将与自己再一次失之交臂时,临到开考前的50天,一则消息仿佛一束亮光直接照进了他的心里,那就是教育部考虑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决定将年龄放宽到40岁,这种情况下,马中骐才成功报名,第二次参加了考研。不过,这个时候留给马中骐准备的时间也并不多了。 不过这些年来,马中骐一直把理论物理书当成精神食粮,没日没夜地阅读,所以这场考试对他来说完全是驾轻就熟。考试之后,38岁的马中骐以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录取,再次成为胡宁的研究生。 专心科研,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博士 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建立。条例从1981年起实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始培养博士。 这年8月,组织上同他谈话,决定在研究生里挑一批底子好的,直接当博士生。他被选为“试点”,要求4个月的时间内提交一篇具有高水准的博士论文。 “当年8月,我得到通知要求在4个月内提交一篇高水平博士论文,这确实是一个挑战。”马中骐认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要开辟新方向,研究新问题,于是就将当时最热门的“磁单极理论”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查阅文献时,马中骐从著名数学家谷超豪教授在复旦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得到启发,尝试用谷先生开创的新方法来研究磁单极理论问题。 马中骐的想法得到了高能所的大力支持,还特批他赴上海当面向谷超豪教授请教。 “谷先生知道我的来意后很高兴,抽出时间耐心地和我讨论,同意我选择的论文题目。之后两个月,我就没日没夜地计算,完成后再次去上海请谷先生审阅,得到肯定答复后,就着手撰写博士论文。”对当时的经历,马中骐多年后仍记忆犹新。 马中骐的论文成稿后被送请国内多个从事磁单极理论研究的专家教授审阅,国外则请杨振宁、李政道教授把关。 1982年,新中国举行首次博士论文答辩会。答辩委员会的阵容颇为豪华,主席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院士,答辩委员还有胡宁院士、朱洪元院士、戴元本院士、谷超豪院士、侯伯宇教授、李华钟教授。 “我当时心里一点也不紧张,就像平时上课一样。花了不到一个小时,很自然地做完报告。后面,答辩委员会闭门讨论之后,当场就宣布通过博士论文。”马中骐曾经回忆道。3月4日,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钱三强院士为马中骐签发了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因此他也成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位博士!而这本具有特殊意义的博士学位证书,更是在2018年的时候就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是国家选拔出来的第一批博士,我绝不能给国家丢脸!”毕业后,马中骐留在高能所工作,始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一直到2005年退休。他在1991年获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三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然而,综观其一生,马中骐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即便如此,他对物理学的热爱和对科学梦想的执着追求却从未改变。梦想改变未来。马中骐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结语 马中骐的这一生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哪怕是遭遇生活的挫折,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 在漫长的十几年时间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等来了自己的春天。 图片和视频来源:综合整理 编辑:斯诺 排版:斯诺 审核:文竹 END 实时播报,关注民声 投稿:gaojian@xibunews.com 如有不实,侵权请联系作者
真开心!这么好看的你关注了我 来个“分享、点赞、再看” 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https://www.xibunews.com/h-nd-1407.html
文章分类:
国内
|
2024-12-31
|